如果一个人犯了破坏比例法则的罪,使一个太小的去负担一个太大的体积——船太
小而机太大,身体太小而食太多,心灵太小而权力太大——其结果一定是全部破坏。
——柏拉图
4.1变法效果递减律
封建统治者也意识到无组织力量对自身的危害。他们曾一次一次地振作起来和无组
织力量作斗争,这就是历代的变法。变法是封建大国改变控制办法,实行某些改革,以
期对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结构内无组织力量进行遏制。在政治上主要是抑制特权,精
简机构,整肃吏治,反对腐化;在经济上是抑兼并,稳定小农经济;在意识形态结构中
则是整顿纲纪,恢复王朝威信。
但是,和无组织力量增长作斗争的效果又如何呢?
如果我们把一个王朝中历次改革变法,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就会发现一个有意义
的结果:其效果随着社会内部无组织力量的增大而递减。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一些变
法改良往往有较明显的社会效益,中期变法尚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而末期则是越变越
糟。唐代这一历史现象相当典型。
唐初,唐太宗周围集合着一批有为的文臣武将,官僚机器的运转也比较有效率,一
系列政策能付诸实践。土地法令制定后,凡丁男以及残疾寡妻都可依有关规定获得土地。
赋役都写明数额,“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政府规定凡地方官能做到增殖户口,
“劝课农桑,禾谷丰登,施政清平”者就加以升奖。官吏有贪赃者,则“随其所犯,置
以重法”。史载贞观一代地方官很重视农田水利,招纳流亡,劝课农桑。当时“官吏多
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这说
明官僚机构尚未腐化时,尽管社会上也存在着王公妃主、大姓豪猾这些无组织力量,但
他们都受到了制驭抑制。这样,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也成为最有
作为的皇帝,为后世所赞扬。
唐朝中期,社会情况就较前不一样了。土地兼并严重,官僚机构臃肿失灵。唐玄宗
即位后,立即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改革核心,先后任命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
韩休、杜暹等人为宰相。改革以整肃吏治、清除武则天以来外戚集团干政所造成的种种
弊病为发端。公元714年(开元H年),将武周时代的著名酷束十三人“放归草泽,终身
勿齿”。开元十年,又将洛阳县一个刻削百姓无度、民愤极大的主簿在朝堂集众决杀。
并严格考试制度,裁减大批冗官。开元四年,唐玄宗亲自出试题考核县令,其中四十五
个不合格者,当即淘汰,“放归学问”。唐玄宗还实行京官与外官的互调制度,恢复了
贞观时的史官出席中央最高级会议的旧制,做到“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对经济
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也进行了打击。开元九年,开展了全国性的检田括户运动,公布
法令,禁止买卖永业田。国家增户八十余万。同时放免镇兵二十万,缩减军事开支。当
时佛教势力很大,对一体化是严重的干扰。唐玄宗下令僧尼还俗,一次还俗者就达一万
二千余人。中外闻名的盛唐繁荣局面,就是指的开元、天宝年间的情况。
但是,开元之治已不同于贞观之治。改革在推行中遭到无组织力量这样那样的抵抗,
有不少达官贵人,贪官奸商,无视中央政府的土地法令,继续兼并土地。如奸相李林甫
的“京城邸第,田园水磑,利尽上腴”。唐玄宗的改革不过是对无组织力量作了某些限
制而已。而这种限制,往往又被立法者带头破坏。如当时规定皇妹封户为千户,皇女减
半。但玄宗在咸宜公主出嫁时却赐封一千户。特别是玄宗本人后期已成了腐化的魁首。
勇于进谏的张九龄也被罢相。全国军费由初唐时的二百万贯增至一千二百万贯。政治、
经济、意识形态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在稍受限制之后,又很快地反攻倒算,恶性发展。
开元之治只保持了二十年左右的繁荣局面,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很快就陷于衰落境地
了。
我们再来看看唐代后期的一次变法改革——永贞改革。当时,一批有抱负的臣僚王
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王伾等,团结在唐顺宗周围,把改革的矛头指向猖獗的无组织
力量,打击腐朽的宦官和藩镇势力,停发内侍郭志政等十九人的薪俸,为受廹害排挤的
官员陆贽、阳城等人平反。经济上推行德宗时制定的两税法,抑兼并,止苟征,免除百
姓历年积欠的课税。这些政策深得人心,“市里欢呼”。但是永贞改革之际毕竟不是贞
观、开元的时候了,无组织力量已合流成一股不可控制的势力。当时,朝中大官僚、大
士族高郢、郑珣瑜、贾耽等以退职不干来威胁新政。宫中大宦官俱文珍、刘光琦抓住禁
军权力,割断了王叔文派与皇帝的联系,拥立太子李纯为帝。王叔文斌全部被贬或被杀。
永贞改革彻底失败了。王叔文曾借杜甫之名诗,浇心中之块垒,悲壮地吟诵“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慨叹改革的失败。
如果我们孤立地看永贞改革,而不把它放到唐王朝自身的历史演变的背景中,那就
很可能会象王叔文那样把这次改革的失败归于一些偶然的原外。
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前期和中期的变法改革往往是成功的或有成效的,而后期
变法不论改革者多么有作为,都注定要失败。
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以及永贞改革,极为典型地反映出变法效果和成功的
概率随着无组织力量增长和社会结构的老化而递减的现象。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变法均
符合这一规律。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性现象,称为变法效果递减律。
4.2王朝中后期变法对社会危机的加剧
为什么会出现变法效果递减律这种奇特的历史现象呢?关键在于封建大国只能用一
体化调节力量来控制调节社会,只能用官僚机构来进行改革。除此,它不可能拥有别的
调节力量。社会结构中无组织力量越大,一体化调节能力越弱,变法成功的可能性就越
小。特别当一个王朝中后期,利用腐败的官僚机构去整顿官僚机构,用土地兼并者去反
兼并,用贪官去整顿吏治,就犹如以油灭火,越灭越烈。公元78O年,唐德宗任用杨炎推
行两税法,针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情况,提出征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身丁为本”。
土地以公元779年政府掌握的垦田数为定额进行征税,其余一切“租庸杂徭悉省”。这种
税收制度的重大改革,对于均田制破坏后失去土地的农民,对于封建国家,都比较有利,
而不利于兼并户。但它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加重了农民负担。按资产占田数征税,要求
封建政府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实际的资产占田情况。但在公元780年定税之后,“三年一定”
的清产核资根本实行不了,公元788年才勉强重新审定一次。有的地方甚至二、三十年也
不审定户等。公元811年,衡州刺史吕温在奏折中说到,该州“二十余年,都不定户,存
亡孰察,贫富不均”。清查定户要靠地方基层官吏,当政治结构中无组织力量相当大时,
就无法认真做到这一点,而且他们还会利用权势,任意定户。两税法实行后,货币流通
减少,物价下跌,政府又不得不把钱折合成实物征收。官吏就抓住把钱折合成实物这一
缺口,趁机向老百姓敲榨盘剥。政府规定在征税过程中,加耗不得超过百分之二,而在
实际征收谷物时,往往加耗百分之十左右。这个例子表明,任何政策从字面上讲,可以
制定得非常严密,但它总有不那么明确的地方,而且执行政策的是人,一旦机构腐败,
执行政策的就是无组织力量本身。那么政策中不明确之处,就成为那些人钻空子攫取私
利的依据,从而使一个较好的政策不是无法实行,就是弊窦滋生。
北宋中后期王安石变法,目标也是遏制无组织力量,精减机构,增加财政收入,加
强对农民的控制,企图富国强兵。于是推行了一整套法令: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
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甲法等等。尤其是免役法,改服役为交役钱,由国家雇佣有关
人员,这既可增加国家收入,又可趁机精减吏员。但原有的吏员决不肯放弃既得利益,
官僚机构反而因实行新法膨胀得更快了。免役法在推行中一改再改,越改则贫苦下户负
担越重。最后造成乡村下户要交钢役钱几百文到一、二千文的地步。
方田均税法本是为了抑制兼并,但丈量土地也要靠地方官吏去办,在执行中,官僚
地主往往从中渔利。王安石的新法虽相当完善,但在执行中不是走样,就是受到阻挠,
结果是无组织力量更加猖獗。
明代中后期张居正推行重大赋役改革——“一条鞭法”的情况也很类似。一条鞭法
简化了征收赋役的手续,田赋力役合一,按亩计税,以银交纳。一条鞭法刚实行时也曾
使国家经济状况好转,但在执行中流弊很多,往往是鞭外加鞭,巧立名目,推行十年后
就乱了套。贪官污吏手持两本账,上报的一个样,实际又是一个样。有的地方交的手续
费超过正供的一倍以上。任何一个系统,内部调节力量一旦衰弱,如果人们再去干扰它,
企图将其重组,这正如对癌症晚期病人施加手术,对朽垮的大厦进行改造一样,医生和
改造者用心往往是好的,但效果却适得其反。因为系统内在调节能力的丧失,已变得脆
弱不堪,任何干扰都会提前它的瓦解。中国封建王朝中后期变法非但在抑制无组织力量
增长方面没有什么效果,还会促使无组织力量的膨胀,加剧社会危机。
晚期变法加速王朝崩溃最典型的例子是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王莽为了推行新法,
于公元8年废除了刘氏皇帝,建立了王莽新朝。他针对社会上官僚腐败的情况,借助残酷
的法律来维护新法。他针对土地兼并和蓄奴,“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属国家所有,按
口分给农民,改奴婢为私属;王田私属严禁买卖,违令者死。但占有大量土地的官僚地
主、贵族地主决不肯交出土地。不到三年,王莽就不得不自动废除新法。史书记载,当
时官吏们利用新法使老百姓“摇手触禁,不得耕桑,徭役烦剧”,而它变们则“苛暴立
威”,“侵刻小民”。商业、手工业中推行“五均六筦法”,因官与商勾结,币制频频
变更,手工业劳动者和小商贩大吃苦头,贵官富商得到实利。王莽改制大大加剧了社会
危机,终于酿成天下大乱,王莽自己也身败名裂。其实,王莽纂位改制以前,在朝廷中
享有很高的威信,曾有四百零三人联名上书称颂王莽的功德。王莽本人在公元2年蝗灾旱
灾严重,赤地千里之时,带头献钱一百万、田三十顷以赈民。我们不能根据个人品德和
王莽改制的主观动机来判别这一历史事件。在一个社会结构已被无组织力量瓦解到即将
崩溃的时候,任何变法改革,只能加剧社会危机,使崩溃之日提早到来。
用变法效果递减律来看一下史学界长期争论的让步政策问题,是很有启发的。让步
说把整个统治阶级比作一个人,因吸取了农民大起义的教训,初期对农民实行让步,取
得社会进步。其实,从统治阶级的目的来说,无论是前期让步,后期变法,都是一样的。
改革方案也很类似。问题在于统治阶级能否让步,这实取决于整个社会无组织力量的大
小。与其把让步看作封建统治者的意志,还不如说是历史的意志。
严复曾感慨地写道:“夫一国之制,其公且善,不可以为一人之功,故其恶且虐也,
亦不可以为一人之罪,虽有桀纣,彼亦承其制之末流,以行其暴,顾与其国上下,同游
于天演之中,所以不可自拔者,则一而已矣!”严复认为所谓圣君贤相和暴君污吏,乃
由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结构决定,这是很有见地的,可以说是对封建社会中无组织力量
不可遏制的增长规律的一种朦胧的认识。
总之,历史证明,封建统治者不可能从内部清除其自身产生的毒素,而只可能用与
一体化调节对立的力量、用剑和火来消灭它们。社会结构只有崩溃才可能再生。历史发
展正是这样,无组织力量增长过程中,正在慢慢引发另一种调节机制——一全国性农民
大起义。
4.3封建剥削的可控部分与不可控部分
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作用之强,都是世界史中所仅见的。
农民起义的这些特点直接与无组织力量有关,它们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独特的产物。要
理解农民起义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和无组织力量大小的关系,必须从中国封建社会农
民所受的独特的剥削形式谈起。
在不同结构的封建社会里,被剥削者和剥削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完全一样的,剥削形
式和结构也有差别。
西欧封建社会剥削结构相对简单。领主主要以实物地租和劳役的方式来剥削农奴。
此外,农奴还要向教会交纳什一税。这种剥削关系有两个层次:领主、教士和农奴(图
9)。而中图封建社会由于存在着强大的一体化调节,存在着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
于是剥削关系比西欧的多了一个层次,如图所示,它是三层次结构(图9)。 |